又到了六月份,去年六月中国金融市场上演的钱荒还历历在目。很多人在问,今年钱荒故事还是再现吗?
我的答案是“钱荒一去不复还!”
在周行长做如此阐述之前,央行研究局副局长纪敏在《中国金融》2014年第9期上撰文《确立央行政策利率预期锚》,在该文中指出“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弹性有待提升,利率市场化和经济转轨进程中不确定性较大,建立一定宽度的利率走廊是可行的选择”。
而在央行2012年重点研究课题的获奖成果中,由人行营管部主持的课题《中央银行利率操作模式与中国的政策选择》获得一等奖的第一名(共五个一等奖),该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就是“利率走廊理论”与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模式的转变。
与上述演讲、研究相呼应,央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两个流动性管理工具,并自2013起开始使用,
央行于2013年12月18日、19日、20日、23日、24日先后使用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投放2-4天的流动性,金额累计6230亿元。今年一季度央行各机构累计开展常备借贷便利3400 亿元,期末常备借贷便利余额为0。
上述现象表明,我国央行在货币政策操作上,正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一样,转向以“利率走廊”为主的操作模式。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包括欧盟、美联储、澳大利亚等主要央行在总结金融危机教训的基础上,在利率操作和流动性管理模式上,都逐步转向了利率走廊模式。所谓“利率走廊”就是央行确定一个利率的上限和下限。当市场资金过多,市场利率触及下限时,央行全部予以吸收。而当市场流动性紧张,市场利率触及上限时,央行则进行流动性投放。
从具体操作上看,贯彻“利率走廊”理论的操作工具主要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这两个工具的操作对象为具体的金融机构,这与过去公开市场业务是面向整个市场投放或收缩流动性有根本不同。
另外,在具体操作时,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进行,融入资金的机构必须有央行认可的合格抵押品,包括高信用评级的债券类资产及优质信贷资产等。
央行的此种转变是在全球主要央行操作方式均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产生的,预计会对国内金融市场资金供求、中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产生持续影响。
影响一:有关流动性及利率走势的预期将发生改变。由于新的操作模式针对性更强,对市场利率的反应更加敏感,可以有效改变市场资金短缺时,由“现金为王”心态造成的进一步资金紧张,和集体抛售债券造成的价格暴跌,从而避免因个别机构流动性不足而导致整个市场产生流动性恐慌的可能。虽然融入资金的机构会付出较高代价,但市场利率将相对平稳。只要操作得当,去年的钱荒现象将不再会出现。
影响二:金融机构需持有高等级债券。由于这两种工具均需合格资产作抵押,各银行将更有动力持有合格的证券,包括国债、央票、金融债等。
影响三:更有利于大型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常备信贷便利对大型银行可以融出最长3个月的资金,但针对城商行、农商行等只有最长14天的资金可用。这种期限安排更有利于大型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