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共布置了八项今年的工作,其中碳中和就是其中一项。与此同时,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国家领导人也多次重申碳中和的决心,提出要尽早实现碳达峰,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前实现碳达峰。
在这种背景下,不少省市启动了本地碳达峰的路径及策略研究。如果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远看,碳中和是趋势、是必然,其中既有挑战也有机遇;而从短期看,则是约束,对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就业形势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所以要做好这件事,必须避免两个现象:
一是一轰而上。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各级政府部门掌握着巨量的资源,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一旦出现一致性行动,就会对正常的经济增长产生巨大冲击,甚至是破坏性的冲击。根据目前的测算,我国未来5-10年的经济增速能够保持在4-5%的区间里,相应的能源消费也会保持2-3%的增长,随着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装机数量的增加,总体上碳达峰的目标是可以完成的,甚至可以提前到2025年左右完成。但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来讲,形势就有所不同了,一些高能耗的行业会面临较大压力。
如果各地政府把碳达峰、碳中和作为短期政绩目标,就很有可能出现不切实际的“赶进度”效应,地方各自出台政策,制订超过经济发展的承担能力的达峰目标,从而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承担更大的压力。这一现象近几年曾频频出现:比如2015年在北方各地冬季出现的“煤改气”“煤改电”过程中,电和气都还凤有着落,地方政府就把农民的煤灶封了,就把地方上煤炭销售的渠道断了,结果造成人民生活和困难。还有南方部门省份出现的“限猪”“禁猪”现象,虽然从环保的角度有意义,但激进的政策导致生猪存栏快速下降,使猪肉价格出现上涨和省际间调运数量的快速增加。
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还会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用能技术的创新,这些都会淘汰一部分老产业、老企业、老设备,有可能会产生不良贷款,金融机构如果出于防范不良的目的,一轰而上对传统产业采取收贷、压贷的措施,仅仅是流动性问题,就会压垮很多企业,造成社会震荡。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从中央到地方,各部委,各金融机构,都要避免短期思维,理性看态碳达峰和碳中和,按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稳步推进相关工作,既要保持压力,又不能操之过急,减轻无谓的冲击和社会震荡,平稳推进绿色增长目标的实现。
二是单兵突进。有关低碳发展的工作,表面上看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大环境保护、推动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工作,但仅靠一两个部门是推不动的,因为它涉及宏观调控、经济增长、科技发展、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努力。比如发改部门在审批项目的时候,就要考虑项目的碳排放问题,传统的大基建思路就不再可行了;金融监管部门在调控金融资源投放的时候,就要引导金融机构多向低碳部门倾斜;能源价格的制订,就要有利于节约传统化石能源,引导消费新能源;财政补贴也要投向低碳、节能、环保型项目和企业,还要更多关注由于能源转型带来的城乡人群生活困难问题。还有相关的税收问题,也需要根据能源转型的要求,制订对税种、税率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要求。
我们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窗口比欧美国家都要短,坏处是短期内我们要承担更大的压力,会对目前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好处是风能、太阳能利用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太阳能发电成本近十年降低了80%以上。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不搞一轰而上,做好各部门规划协调,实现多策并举,稳步推进低碳发展,我们的历史任务一定能顺利完成。
 
话题:



0

推荐

自在卷舒

自在卷舒

73篇文章 326天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金融业内人士,先后在国有企业、商业银行、研究机构工作。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政策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