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年是和高中同学相识30周年。想想当年稚气未脱的小男生、小女生,现在 我们的儿女已上或将上大学,自己则成了大腹便便、头发花白的中年一族,禁不住感慨良多。为了纪念这30年前的缘份。同学们在学校搞了一场颇为隆重的聚会,故人见面,分外亲热,自然有不少喝多的。

细细想来,30年前的那场相识,之于我却是有别样的收获,其影响甚而至于今日。

杂忆一:吃商品粮

刚上高中的某个晚上,同学们都在上自习,安静而忙碌。班主任老师走进教室,让“吃商品粮的同学”举一下手。因为不懂何谓吃商品粮,我依然忙着自己的事,并没有觉得老师的问题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同桌却悄悄问我:“你家不是吃商品粮的吗?”于是,我问他什么是吃商品粮。

他略微一想,解释道:就是你家吃的粮食是自己种的还是买的。我说:当然是买的啊。

他又问:是不是国家给你们些指标,你们拿着粮本或粮票,去粮店买,而不是在农贸市场买?我说:是的。

那你就是吃商品粮的,赶快举手吧!他非常肯定地说。于是我懵懵懂懂地举了手。

从“吃商品粮”开始,我渐渐发现和许多同学的不同:我家住的房子是单位分的,而大部分同学家都是自己盖;我每个月是给学校食堂交粮票,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家里背粮食来;我得了病回家治基本上不花钱,而大部分同学如果病了则要花一大笔钱。

后来我慢慢知道,我和同学之所以有如此之多的差异,是因为我的户口是城市户口,而他们是农村户口。正是有户口的差异,上大学之于我基本上就意味着学习知识,长本领,而对于他们则还意味着“跳农门”,将自己变成城市户口。

后来,我上大学,工作,又上学,又工作。户口也几经辗转。我又知道了集体户口和非集体户口,北京户口和外地户口,城区户口和郊区户口。

2002年,我在北京买房时,因为没有北京户口,还单交了一笔“外地户口在京购房购置费”。

2008年,当我把女儿的户口迁到北京,办完落户手续后,还真的小小激动了一下,女儿再也不用填“借读生登记表”,也再也不用回答老师有关“什么时候能把户口迁来的”问题了。

2013年,在市教委门口,看到许多家长集会,要求给予他们的孩子平等受教育权。我知道,他们都是没有北京户口的。不管他们在北京工作了多少年,给北京的建设、发展做过什么,只要没有户口,他们的孩子上学就会成为一个问题,就意味着这个家庭面临重大抉择:离开北京,还是家人分离。

今年3月,一个朋友找我,问我在教委有没有认识的人,也是孩子上学问题。我这个朋友是在A区做生意的。几年前,在鼓励外地人买房的政策激励下,他花巨资在B区买了个学区房,想着等孩子大了在北京上学。而当孩子面临上学问题时,因为社保缴纳地和房产所在地不是同一区,孩子上学变成了一个美好的想法。

从1985年知道了什么叫“吃商品粮”,到今年看着无奈的朋友,已经30年过去了。

杂忆二:闲书少看点儿。

学校有个小小图书馆,只面有不少名著。当我发现这个图书馆的时候,很是高兴。因为我家附近的图书馆里适合我看的书基本上被我看完了。每次去,都没有新书补充。找书看成了我很重要的一件事。

我在学校这个小小的图书馆里借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与舒拉的故事》、《红旗飘飘》等一大批小说,每天我都会抽点时间来看这些新朋友,中午、晚上、周末。

可就在某一天,在我还了旧书,准备再借几本新书的时候,管图书馆的老师很平和地对我说:把时间多用在学习上,这些闲书少看点儿。

少看点儿?我当时确实没有反应过来,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多看书,开卷有益啊!

后来,我慢慢知道了,所谓闲书,就是与高考没关的书。我逐渐发现似乎所有同学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课本的学习和做考试模拟题上。很多同学几个月都不回家,有的同学嫌旁边同学讨论问题影响自己,也有同学觉得老师反复讲解一道题简直是浪费时间。有的同学除了睡觉、吃饭、学习、晨跑,其它什么活动都不参加。

这一切都是为了7月份的那三天。

上大学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与高考有关的事情逐渐从我关注的事情中淡出,成了一个有关,但很遥远的记忆。

2001年的某一天,当家人聊起女儿上幼儿园的问题时,哪个幼儿园对接哪个小学,哪个小学对接哪个初中,哪个初中考某重点高中的多,而这个重点高中每年的一本率有多高等等。当这些信息源源不断地进入我的大脑时,高考,那个似乎遥远的东西,又在我的心中复活了。

为了让女儿能上一个理想的中学,学奥数、学英语、学钢琴、学跳舞、学唱歌,在2004年到2010年间,每个周末至少有一天,我骑着车接送女儿上课下课,转战于北三环附近的多个大厦。我爱人则 负责在家做饭,确保一回家就能吃上,吃完后稍事休息后,再次出发。

当女儿确实上了理想的中学后,这一切并没有结束。同学成绩的突飞猛进,排名靠后同学从实验班淘汰到普通班的压力,假期自学课本,课堂上老师进一步往深里讲,或者上高年级课程的模式,让女儿如同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主动要求报英语班,主动要求报物理班,主动考学校的生物竞赛班。

不用再提醒“闲书少看点儿”,她自己已经将有利于高考的各种棋子码放在了自己的周围。

每当周末,看见从写字楼里走出来的小眼镜,他们急匆匆地吃着面包,爸爸或者妈妈在旁边“快点,别磨蹭”地催促着,爷爷或者奶奶帮他们拿着英语书、奥数题、琴谱、画板、小提琴或长笛,我30年前,上高中才意识到的一个奋斗目标,现在已经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一个美好的、远大的高考梦了。

杂忆三:真还是假

因为高中是文科生,所以对历史格外偏爱,历史课本的人物、事件、影响、意义,虽然不敢说倒背如流,但也称的上是滚瓜烂熟。有一天,一个从大城市来的同学拿了一本书(这们这所高中是县一中,同学来源大部分是本县农村的,还有一部分是县城的,也有周边真正城市的孩子,只是很少,我虽然是所谓的城市户口,但生活的地方其实是在矿区,比农村好点,但比县城还是差很远),书的名字不记得了,反正是有关国名党著名将领的名录。

看了这本书,我大吃一惊,因为书里记录了大量国民党将领抗日报国、以身殉国的事例。这和我们历史课本中对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定性完全不同。打了那么多大仗,死了那么多高级将领,怎么能说是假抗日?看了这本书,也进一步增加了我的一个疑问:课本上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可为什么红军都改编成国民党军队了?

高中时的条件,无论是精力,还是可借阅的图书都极其受限,不可能回答以上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大学的校门。通过大量的阅读,我渐渐发现,很多有关历史的耳熟能详的说法都是有问题的:

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家卫国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饥荒是因为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我国人民自立更生的成就

70年代的对越战争是自卫反击战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

新中国建国后,西方国家对我国采取的封锁政策

文化大革命是四人帮反党集团发动的  等等

历史到底是怎样的?难道没有真相吗?

看到现在在网络上,还有很多人为这些其实并不复杂的事情争论不休时,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弋尔巴乔夫曾下令取消苏联高中生的历史考试,原因是“考那些谎言有什么意义?”

去年有个电视系列片,叫《习仲勋》,大概在片子的最后一集,说习仲勋晚年有个愿望,就是能编一部“真正的党史”。什么是真正的党史?

要想完整地认识、回答高中阶段留下的疑问,可能还要再学习很长时间,还要再等很多年。

话题:



0

推荐

自在卷舒

自在卷舒

73篇文章 326天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金融业内人士,先后在国有企业、商业银行、研究机构工作。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政策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