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月4日晚间,央行突然宣布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除了所有银行普降外,还对小微贷款投放比较多的银行和农发行单独给予政策优惠。

此次降准政策一出,媒体、机构、专家纷纷予以评论。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中国版QE出台了”,中国将由此掀开宽松货币政策的篇章。

此次降准真的是宽松货币政策的开端吗?

在分析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时,通常可以把央行动机分成三类:

一是应对型。也就是市场中出现了一些非正常现象,央行通过操作,使市场状态恢复正常。比如央行的一些正回购、逆回购操作,通常都是看到市场中利率价格的波动而采取的。

二是预判型。央行根据历史经验、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事先对一些不利于市场稳定的因素作出判断,进而采取措施,维护市场稳定。比如在季末、打新股前,央行通常都会投入流动性。

三是被迫型。根据当前的形势,本不需要,也不应该采取措施,但我国的货币政策并不独立,受到各方面的干预的压力,央行有时候会迫于压力,进行一些操作。

当然,这三种并不是总能截然分开、分清,有时候一些操作并不好判断是什么性质。但无论如何,央行的各种操作,一定要和操作后引起的结果相结合进行分析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此次降准是资金的漫灌和滴灌相结合,从总体上讲,既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服务中小、涉农机构的可用资金,又增加了全部市场的资金供给。如果从动机上看,目前市场上缺资金了吗?

如果从近一年的银行拆借利率看,目前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无论是7天、14天或是更长,利率水平都比较稳定,没有出现短期陡涨的现象。这说明当前市场资金面还是适当的。另外,从各银行可贷资金的角度看,今年一月份各银行的信贷投放都出现了投放困难的现象。全国农合金融机构的存贷差达到5.5万亿。看来,约束信贷投放进度的并不是资金不足。

那在市场资金供应适度,银行并不因资金紧张而限制贷款的背景下,央行为什么要降准,增加市场资金供应呢?

那很可能是出现一些有可能影响市场稳定的因素,而且这种因素的影响是持续的,难以通过其它手段对冲的。

有人分析是春节期间的资金需求。其实,这只是个阶段性因素,完全可以通过其它短期手段予以满足。而不应该通过准备金方式。

由于准备金的变动有比较明显的导向作用,所以不是一个可以频繁操作的工具。因为不能频繁操作,其作用也是比较持续的。也就是,通过调整存准率无论是回收资金,还是投入资金,都会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产生作用。所以这种工具应对的也应该是比较长期的市场变化。

那么在当前情况下,出现了什么现象,是一种有可能持续的因素,让央行高度关注,决定采取降准手段予以应对呢?

2月4日,正是1月份各类金融机构主要金融数据上报央行的日子,央行一定是看到了各类机构的数据后,形成了某种判断,并进而做出了相应的决策。

这个判断很可是“国内资金大规模、持续的外流”。

从近几个月形势看,受美国经济好转影响,美元持续升值。关于美元加息的分析不绝于耳。外汇占款增幅去年大幅减少。今年一月,有可能已经出现负增长。

几年前,周小川行长说,要做一个“池子”,把过剩的流动性装进去,应对将来有可能出现的流动性紧张。这个池子其实就是存款准备金。所以中国近几年维持了全球最高的存款准备金率。

而现在,开始降准了,这个池子开始发挥作用了。

从2月4日(周三)宣布降准后,周四、周五A股却连跌两天,并不符合降准后,资金宽裕,支持股市上涨的预期。但如果将资金外流的背景考虑进去的话,就可以得到解释了。

所以关于此次降准,决定性因素是资金外流,而不是国内货币政策走向,这一因素,将继续决定存款准备金的高低。“国内将开始宽松货币政策”的判断是不成立的,而滴灌的作法只以前做法的延续而已。 

话题:



0

推荐

自在卷舒

自在卷舒

73篇文章 152天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金融业内人士,先后在国有企业、商业银行、研究机构工作。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政策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