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几天,“供给侧管理”突然很时髦,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公司老板都在讨论,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解释,当然大家最关心的,还是中央会怎么落实这个供给侧管理。

供给侧管理从源头上讲,应该是“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的发展,最近的例子就是上个世纪美国实发展起来的供给经济学,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应该说,作为应对70年代经济滞涨的策略,供给经济学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与供给侧管理相对应的,当然是需求侧管理。在此之前,应该所有宏观调控都偏重总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等等。但需求管理并不意味着对供给没有促进。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就是短期扩大总需求,长期改善供给的活动。

从对经济走势的判断上,以前的判断主要是需求不足,主要是消费需求不足。但现实却并不支持,比如我国已经连续出现经济下行,十一长假的消费比去年还是增长10%以上,去香港、日本购物者众。刚过去的双十一也创造了912亿元的奇迹。所以有很多学者认为,并不是需求不足,也是有效供给不足。

当政策的观察点转移到供给侧时,如何促进供给方提供有效供给就成了需要思考的问题。

过去从需求角度分析时,认为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国民收入在分配时,过于向投资集中,而消费占的比重太小。消费者的各项负担太重,贫富过于悬殊。导致消费者没钱消费也不敢消费。那从供给侧观察,则可以看出同样面临供给者负担太重,管制太多,保护不力等问题。

比如税负,我国实行的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制,2014年的各项税收是10万多亿,如果再加上4万多亿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5.4万亿,社保收入3.8万亿,合计23.2万亿,占GDP的36.5%。这个比例和发达国家持平。但由于我国是建设财政,而不是公共财政,政府并没有提供与此相匹配的公共产品,所以出现供给者和消费者负担都相当沉重的现实。

除了税负和其它负担,对于国内的创新者、著名品牌创造者,也没有得到足够的法律保护。假货众所周知地在商场、批发市场、集贸中心、网店上招摇。

在没有得到足够法律保护的同时,供给者还得应对各种管制:比如税务、工商、城管、街道、卫生、物价等的各种检查,在自己的办公楼上悬挂招牌复杂而漫长的申请审批。如此这般的营商环境,如何能创造出有效的供给。

对劳动力的供给及保障也一直是短板。建设财政的思路使政府更愿意当投资者,把钱投在那些有回报、有收益的项目上。而不愿在失业保障、职业教育等领域投资。于是,大量的僵尸企业不能死亡,兼北企业必须先解决员工就业,大量的低效率国企不能深化改革,大量的政府闲散人员不能解聘。把应该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转由企业来抗。资源不能优化配置,经济就不可能高效运行。而在就业市场上,也出现大量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企业又招不到需求的员工。

所以从供给侧管理的角度看,可能最核心的就是采取各种手段减轻供给者的负担。

首先是大幅度减税,不仅仅是在现有税率下定向、有条件地减免税和税收返还,更重要的是以法律的形式大幅度把名义税率降下来,减少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消除地方政府以优惠、补贴等政策向高收入者和优势企业发放补贴,造成进一步贫富悬殊的现象,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其次是在削权、减审的同时,大力开展政府机构改革,按照30%、50%甚至更多的比例消减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只要人在位上,他们总会想出各种名目来实现、体现自己的权力,所以一定要把人减掉。

第三,开放教育、医疗等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还没有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是由政府把医疗和教育包下来的。

第四,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企业依法破产,依法保护债权人利益,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依法保护消费者权益。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品牌创造,有利于诚信经营,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营商环境。

第五,政府回归公共财政本位。在减员,减权,减事的前提下,把财政收入投向基础教育、医疗保障、养老、失业、低保等公共领域。只有社会保障水平上去了,民众的负担的担心才可能降下来,才有可能增加消费信心。

话题:



0

推荐

自在卷舒

自在卷舒

73篇文章 152天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金融业内人士,先后在国有企业、商业银行、研究机构工作。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政策等。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