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在研究春秋战国史后有一个总结,大意是“欲亡其国,先去其史”。这句话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国家历史记载了这个国家兴衰,记载了这个国家的思想文化发展,记载了这个国家仁人志士,表面上看是一件件事,一个个人,但其承载的却是这个国家的文化、思想、和价值体系。如果一个国家的历史教育不能给后人清晰的历史图景,不能用史实史料反映历史,那将是灾难性的混乱。

可惜,我们的历史教育在很多方面就是这样的。

比如在近代史教育中,我们对于西方列强侵略的基本叙述架构是这样的“西方某国找了个借口,然后就出兵,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兵败,于是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的100年历史都是这样。其中八国联军入侵也基本上如此描述。

然而根据现在已经大家认可的史料和研究,其中几个问题教材中是没有讲的。一是义和团当时已经从个别的、局部的反抗传教士欺压发展成为广泛的“逢洋必反”的群众运动(但袁巨凯在山东一直压制义和团,没有闹大);二是义和团参与者相信他们一念咒语,就可以刀枪不入;三是清政府的决策层是相信咒语的作用的,以为以此就可以把几十年来受洋人欺压的形势改变过来,许多满足贵族家里都设了祭坛;四是1900年6月清政府对西方十一国宣战。

之所以要强调以上四点,主要是以上四点集中反映了当时整个中国社会从上到下的愚昧。老百姓愚昧,没有科学知识,政府官员愚昧,真相信那些咒语。其实,从鸦片战争开始,这种愚昧,自以为是就一直在破坏着我们与西方各国的关系,就一直授人以柄。

为什么要学历史?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增加智慧。可我们的历史教育偏偏不进行反思,只是让学生记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像记账一样记录一笔笔仇恨,缺乏,甚至是没有反思和总结。

其实当时清政府如果能够有效抑制传教士对平民的欺压,甚至将其驱逐出境;如果能有效控制义和团的反洋举动,不出现甚至因为穿西装、装钢笔都可能丧命的现象,不出现外国正常的公务人员、商人、游客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现象;如果清政府能不贸然对外宣战,八国联军入侵的事很可能就不会发生。

但是历史不容假设,所有的如果都不是现实,所有不希望发生的事都发生了。如果学习这段历史后,没有对愚昧的认识,没有对开启民智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对利用近现代科学技术富国强兵的认识,只记住了辛丑条约,记住的割地赔款,那么这段历史就白学了。

其实,类似的例子在历史教育中是相当多的。

再比如抗美援朝。我们受到的教育是“盘据在朝鲜南部的李承晚集团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捍然向北朝鲜发动了进攻”,“为了保家卫国,保卫新生的共和国,我志愿军浩浩荡荡奔赴朝鲜,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程”。

其实,现在历史新披露的史料已经完全把上述描述推翻了。是北朝鲜先攻击的南朝鲜,攻击前,北朝鲜在苏联的支持下快速扩充军备,其人员、装备水平远远好于南朝鲜;我们抗美援朝也与保家卫国没太大关系,主要原因是我们是同一个意识形态的正常领导的国家,而且同受苏联指挥。

三年战争,我们死伤数百万人,结果留下了什么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外交和内政,都不是从发展生产,从改善人民生活,从我们国家的利益出发,而是从意识形态出发,都坚持了“亲不亲线上分”的立场。而这种立场,给我们带来的是僵化的思想认识,僵硬的经济体制和僵硬的国际关系,严重制约了我们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虽然看看现在历史教科书已经改了很多,但过于简单的事件描述,刻意的剪裁史实,有偏向地语言表述,都不能不让担心,我们的历史教育,能让孩子们学到什么?在人教版高中历史中,在抗日战争一节,说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抵抗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这“半数以上”是如何计算的呢?

话题:



0

推荐

自在卷舒

自在卷舒

73篇文章 152天前更新

经济学博士,金融业内人士,先后在国有企业、商业银行、研究机构工作。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银行经营管理、货币政策等。

文章